匿名
未登录
登录
23世纪百科
搜索
查看“23世纪互联网体系特点(方舟版)”的源代码
来自23世纪百科
命名空间
页面
讨论
更多
更多
页面操作
阅读
查看源代码
历史
←
23世纪互联网体系特点(方舟版)
因为以下原因,您没有权限编辑本页:
您请求的操作仅限属于该用户组的用户执行:
用户
您可以查看和复制此页面的源代码。
== 主网域与第四世界二元身份体系 == === 概述 === 23世纪的互联网,分化为了“向实”的 “主网域”和“向虚”的“第四世界”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态部分。 对于用户而言,身份模式的差异,或许是这种分化最显著的体现:“人们拥有‘N+1’个互联网身份:无数个第四世界彻底虚拟的身份,以及主网域唯一一个、全然真实的身份”。 === 主网域 === 融合了物联网和数字化政府等要素的主网域,主要用于信息发布获取、工作和服务、舆论监督等正式功能,被视为一种现实的延伸与“公众场合”。前台实名是基本要求,而在这一部分的公开行为和言论,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单位,都必须同现实世界一样严肃且负责,同时保证身份信息在内,更全面的信息公开。 主网域的雏形可以追溯到21世纪早期:基础设施物联网建设的推进、数字化政府治理转型浪潮,网络舆论监督成为社会监督主要形式的过程,都使得现实世界的许多重要的功能与互联网愈发不可分割,迫使这些互联网区域要求更透明、严肃和可信赖的环境,确保高效和安全。到23世纪后期,各大国家或早或晚地建立起新型网络主权和管理体系,将现实化的管理向互联网这些重要功能相关的区域,也就是23世纪的主网域延伸。 === 第四世界 ===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由元宇宙发展而来的各类虚拟世界系统 “第四世界,则是互联网文化娱乐、创作表达的主要空间。第四世界强调高度的身份与环境虚拟性,只要符合一些最基本的原则,即可以以虚拟身份,更加自由地创造和表达自己的想法,而这均被视为虚拟环境下的演绎。暴露真实身份在内的“带入现实”行为,是不受欢迎乃至严格禁止的。 主网域现实化的管理也必然消解主网域的虚拟性,但人们对更自由、宽松的虚拟空间来释放压力和表达自我的需求,也依然强烈。在主网域建设的推进中,互联网的这些需求功能逐步向虚拟世界转移。而以共和国凤凰计划和人民消费员改革为代表的一系列事件,证明相对宽松和虚拟化的第四世界虚拟世界,及其带来的文化经济产业,在维护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保持消费市场和经济循环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其重要性最终还是得到了各国的普遍认可。 === 二元格局的确立 === 主网域的“向实”与第四世界的“向虚”两种矛盾的需求,使得二者一直在两极分化的道路上突飞猛进。尽管历史上也并非没有弥合这种分歧的尝试,但最终,人们取得了矛盾不可调和的共识。主网域所支持的相关功能的重要性,使其更加严格化管理的进程不能停滞。而在第四世界方面,放弃所谓“打破次元壁”的尝试,保持与现实的隔离,从而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也是更好的选择。二者可以互不干扰地发挥各自所长,对二者自身的生态、用户、企业和政府管理都有利,最终成为今天这了两个分化又互补的生态系统。 == 主权领网体系 == === 概述 === “主权领网”的概念得到了23世纪各国普遍的承认。一国的网络空间与基础设施,被视为其领土的一部分,由该国实施无可干涉的专辖。这导致了23世纪国际互联网的显著特征之一——“壁垒孤岛”化:各国网络间边境设防、相对独立、有限互联。 而这也与23世纪即使最弱的国家,也至少拥有一定网络主权独立性与差异化标准的事实相适应。对于地球上绝大多数区域而言,“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这句话,都是一种相当贴切的描述。 具体而言,在23世纪,跨国互联网访问和传输数据,首先需要在不同国家不同的网络体系间,建立适当的协议和通道。而后需要得到目标国有关部门的“签证”批准和监管。对于需要开展跨国网络业务的企业而言,要求则更严格。以共和国为例:在共和国境内必须建立可追溯可执行实体、缴纳保证金;相关部门进行入驻督管;以及最大限度的境内计算和储存。 === 历史 === 事实上,原教旨“开放互联”的互联网,早在21世纪前期,就随着“大右转”去国际化浪潮而开始衰亡。除了各国纷纷收紧互联网监管力度外,美国内战的爆发,也一度令当时基础严重依赖美国的国际互联网,处于尽乎崩溃的状态。 虽然随后联合国(并不及时地)托管并保护了相关组织和基础设施,但国际上对于既有互联网体系的不信任仍然愈发高涨。有实力的国家和地区组织,纷纷进行了自主局域网替代方案的建设。而“主网域”物联网和数字化行政管理的发展趋势,也为各大国建立更自主的主权网络体系提供了动力。 21世纪40年代爆发的北极战争,则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战争期间各类智控武器、网络信息认知战的大规模运用,迫使各大国为其主权网络树立起更严密的的壁垒,完善从基建到生态,建设完全独立、甚至是有意差异化设计的网络体系。直至第一次接触前,各大国的这一体系已经成型,随后由翡翠科技介导的信息技术发展,同样沿着这些线路各自进行,构成了“壁垒孤岛”局面的基础。 而在小国方面,21世纪后半叶到22世纪初,共和国先后通过一系列项目,不遗余力地向这些国家提供全套“网络主权方案”,并鼓励各国根据自身国情进行差异化配置,以让“所有国家平等地网络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也是开头部分提及“最弱国也拥有基本网络独立性”的原因。这些项目无疑卓有成效,以至于到世界局势稳定,联合国改组为联合地球时,互联网标准的再统一,已经变得完全没有意义与可行性。 当然,对于共和国这一举动的真正目的,存在诸多不同的理解: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尝试、瓦解旧互联网普世价值、以及阻止美国(及其继任者)重新掌控小国的互联网等,不一而足。 在这种局面下,“互联网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主权领网的最终确立,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事实上直至今日,“主权领网”并没有见诸任何国际条约的纸面,而是早已形成了一种毋须多言的国际共识。 == 中间平台消亡 == === 概述 === 23世纪互联网主权领网的确立与“虚实分化”的成型,不仅改变了世界互联网格局,也重塑了互联网经济生态。而这其中的一个影响,就是纯粹互联网中间平台服务商的没落。 21世纪初,以运营电子商务和社交媒体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中间平台服务商,在互联网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些服务商通过平台,垄断了庞大的用户基础和流量资源,利用过广告、信息聚合和数据分析获取了巨大收益。 而随着互联网虚实分化,更加现实化、结合物联网的主网域空间的发展,这些中间平台服务商,开始逐渐面临被硬件生态厂商、直接服务商家两端夹击的局面。 硬件生态厂商在物联网“软硬结合”方面的近水楼台显而易见,得以整合很多原有中间平台的功能,并向用户提供更加高效、纯净的服务。同时,商家可以更直接便利地与消费者构建联系。例如在零售方面,大型实体零售商纷纷建立自身的线上下一体平台,而小型商户,特别是3D打印零售行业,则通过新型行会机制进行网络整合,进而大幅减少了对第三方中间平台的需求。 尽管如此,得宜于习惯惯性等因素,很多大型纯粹互联网中间平台服务商,在21世纪面对这种“双向围猎”,依然坚持了相当久的时间。主权领网的发展,则给予了它们更致命的一击。更严格的管理限制了这些服务商所依赖的流量经济模式;而对数据收集和分析的安全和自主要求,又斩断了其“另一只臂膀”;更遑论“壁垒孤岛”局面下,跨国互联网服务的层层阻碍。 而在这种局面下,政府和用户也更青睐于有物理实体、在主权领网要求下能提供更好保障、可信的两端厂商,直接提供相应服务。这促成了所谓“有线下实体才有话语权”的局面,进一步降低了纯粹互联网服务商的议价能力。而21世纪末,一些孤注一掷的相关平台服务商,抗议相关局面而引发的用户信任危机,更是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终,到22世纪初,曾经风光一时的纯粹互联网中间平台服务商,除了在竞争中“直接出局”的选手外,基本已经转型、被收购或是国有化,就此退出历史舞台。 [[分类:方舟]]
返回
23世纪互联网体系特点(方舟版)
。
导航
导航
首页
最近更改
随机页面
帮助
分类索引
专题
空间及天体
科学与技术
政治及组织
军事与武器
经济和商业
社会与人文
人物和角色
两百年历史
外星文明
字母索引
按字母分类
Wiki工具
Wiki工具
特殊页面
页面工具
页面工具
用户页面工具
更多
链入页面
相关更改
页面信息
页面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