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世纪陆战理论

来自23世纪百科
Zb23cwiki讨论 | 贡献2024年8月16日 (五) 17:06的版本 (创建页面,内容为“23世纪20年代的主流陆战理论在不同国家或阵营分别建基于两个世纪以来的三大学派:可以简称为橙色学说、紫色学说、青色学说。 === 橙色学说 === 橙色学说建基于生产力和工业制造业优势,在确保制天权的前提下,通过轨道向全球任何地点空降集成了工业-政治-国防安装包的基地、相关的基地载具(基地车)和兵力后勤模组,解放军对此戏称为“空…”)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23世纪20年代的主流陆战理论在不同国家或阵营分别建基于两个世纪以来的三大学派:可以简称为橙色学说、紫色学说、青色学说。

橙色学说

橙色学说建基于生产力和工业制造业优势,在确保制天权的前提下,通过轨道向全球任何地点空降集成了工业-政治-国防安装包的基地、相关的基地载具(基地车)和兵力后勤模组,解放军对此戏称为“空降国土”。强大的防御火力、后勤装备、通信探测力、算力、能源站集成于附带有高度自动化工厂的基地中一并空投到战区,

该学说大体上与制天权理论有较多交集,不在纯陆(大气层内)战学说范围内(这点在23世纪20年代的军界和学术界存有争议)。

紫色学说

紫色学说建基于信息-技术优势,主张前线单位强调侦查感知、轻量化、隐蔽,并通过远距离火力和拦截制胜,在比较极端的场景下,甚至所谓前线步兵、无人设备都不需要携带或仅携带像征意义的武器,“真正的武器是指示器和电台”,技术能确保字面意义上的远程火力随叫随到,所谓“发射即拦截,发现即摧毁”。

紫色学说受到环境控制作战理论和星舰向陆作战思路的影响。紫色学说实际上很可能会导致一种相对的战略防御(韧性)远大于进攻(突破)力的情况,大部出现一种一战的壑壕战式现像,我们称之为“移动壑壕战”。对于在紫色学说下的防线,要么堆大量力量强攻,要么搞风暴兵式的小规模特种渗透--但是持续性都很差

青色学说

青色学说建基于战术机动与策略优势。

三种学说的对比

三大学说用最简洁的语言描述,其特点如下:

橙色学说:生产力优势与主动权——从无人装备洪流到前线基地包轨道空降国土,以绝对军力和后勤力量碾压对手。

紫色学说:信息单向透明,广泛使用特种兵渗透作战,以远程力量制胜,尽可能减少视距内的大兵团交战。

青色学说:高科技游击战,大量使用廉价智械作战,以高速度在战场进行全域穿插渗透作战。

六大国的中国和欧罗巴陆战理论倾向于橙色和紫色学说的有机结合,美联、英国(也有部分基于青色学说)和斯拉夫倾向于紫色学说,以色列、地球各地区大国及南方国家的地面武装则主要立足于青色学说。

中国民间对此有调侃说法:“生产力优势在我”学说、“信息-技术优势在我”学说,以及“优势都不在我”学说。

下图为三大学说的综合比较图

三大陆战学说比较图
三大陆战学说比较图




中国最早从21世纪20年代的台海战役开始,到北极战争中的“巴芬湾插入”行动,在此后两个世纪的几次大型作战中,逐步完善了橙色学说,在23世纪20年代,中国已经可以根据军事或政治需要将集成了一个个根据地和党支部的微型工业-政治-国防安装包通过轨道迅速投放到战地或整个战役的任意地点。

而美英也是在两百年间将紫色学说发展到极致,在23世纪20年代,美英和斯拉夫都可以在确保制天权的前提下,向目标区域空投一堆大型感知-通信桩、移动基站、信标光棱塔以对战区施行网格化、颗粒度细至1米的信息网络覆盖,特种兵可摇控无人装备蜂群和引导轨道对目标进行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