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茧课程:修订间差异
(创建页面,内容为“化茧课程,是指中国国有抚养机构推行的特殊教育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机器人伴侣的事实销毁,让青少年平和地认识死亡的存在和自我负责的意义。 该课程的名字取自“化茧成蝶”,意为给予青少年认识死亡和自我负责的契机。为了保证实现教育目标,这一课程安排不会在青少年的课表上显示。 == 历史发展 == === 《机器伴侣断电…”) |
无编辑摘要 |
||
第50行: | 第50行: | ||
[[分类:人工智能]] | [[分类:人工智能]] | ||
[[分类:伦理道德]] | [[分类:伦理道德]] | ||
[[分类:理论思潮]] | [[分类:理论思潮]] | ||
[[分类:H]] | [[分类:H]] | ||
[[分类:教育]] |
2023年7月16日 (日) 09:52的最新版本
化茧课程,是指中国国有抚养机构推行的特殊教育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机器人伴侣的事实销毁,让青少年平和地认识死亡的存在和自我负责的意义。
该课程的名字取自“化茧成蝶”,意为给予青少年认识死亡和自我负责的契机。为了保证实现教育目标,这一课程安排不会在青少年的课表上显示。
历史发展
《机器伴侣断电章程(草案)》引发的争论
随着搭载人工智能的机器人进入国有抚养中心分担真人辅导员的工作,关于AI对孩童成长影响的课题也同步启动。在一些传统印象和部分初步研究结果的支持下,“不能让孩童形成人工智能依赖”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迅速制订了《机器伴侣断电章程(草案)》,并进行各渠道公示。
但在第一次专家咨询会上,教育部却成了专家学者口诛笔伐的目标。多个师范院校的教授以传统家庭作类比,批评教育部“强制断电”的做法无异于“故意杀人”。他们认为,若是事先不做任何准备就在某个时间点强制分开孩童和机器伴侣,孩童有很大概率形成反社会人格。“他们会认为国家夺走了自己最亲密的‘人’,还用‘为他们好’的名义。”现场一名上海都会区师范大学教授激动地说,“你想说是孩子的问题?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最后出来打圆场的,是人工智能研发和机器人制造领域的相关专家。他们用硬件升级和软件迭代说明了定期销毁旧机器伴侣的必要性,维护了教育部的面子;又建议教育部让教授们亲自负责“事前准备工作”,照顾了教育界的观点。最终,《机器伴侣断电章程(草案)》被撤回修改,变成了最初版本的“化茧课程”。
伴侣拟人度的讨论
最初的机器伴侣受限于技术水平,外形大多十分简单。当时的一篇某意见领袖撰写的文章如此道:“虽然有几种不同的款式,但总体来看都是加了扩音器和机械臂的铁皮柜子。”
22世纪初,获得技术升级的机器人制造企业提交了数种人形机器伴侣方案,却发现教育界对这些方案莫衷一是。随后,由教育部牵头,教育界和机器人企业的专家开了一个碰头会。
在碰头会上,教育界专家详细地阐述了“化茧课程”的原理:成长阶段的孩童,要与机器伴侣生活相当长的时间。在这期间,孩童对机器伴侣的认知不仅是“工具”,更有“亲人”“朋友”等层面。而“化茧课程”正是利用了这种多重认知,为孩童面对死亡和自我负责“打一针减毒疫苗”。“如果使用你们的方案,”现场一位北京都会区师范大学的教授说,“就等于把病原体直接打进孩子身体,会造成很大危害”。
此外,从21世纪末便开始大范围推广的社会化抚养体系也需要为这些由国家抚养的孩童提供数量充足的——足以代替传统家人的——生活伴侣和导师,这些生活伴侣和导师将在孩童出生后到青春期一直伴随其左右共同生活。
最终,限制机器伴侣拟人度的规定被添加到“化茧课程”中。除了教育界,这也让机器人制造企业松了一口气——类人机器伴侣的升级和维护成本当时还很高。
课程内容
化茧课程一般在青少年九年级毕业时进行。课程的形式多种多样,但都围绕“机器伴侣的事实销毁”来进行。
一般而言,学校会为学生和机器伴侣举办盛大的集体派对,抚养中心会给孩子留出与机器伴侣独处的最后时间。机器伴侣会引导孩子积极面对自己离开后的生活,真人辅导员也会时刻注意孩子的精神状态并加以适当引导。
相关法律法规的主要内容
《机器伴侣更新法案》
企业不得出售落后最先进产品超出两代的机器伴侣。对仍在使用的机器伴侣,企业必须负责到底。
《化茧课程教学总纲》
详细说明了化茧课程的“授课方式”、时机选择、事后干预等,并提供了相关案例。总纲中的案例和操作细则会定期更新。
《机器伴侣销毁法案》
企业只能从机器伴侣中提取错误报告并清除记忆数据,严禁收集任何未成年人的个人信息。原则上允许对旧的机器伴侣进行翻新,但相关质量要求同新出厂产品一致,且不得出售给原抚养中心。
社会争议
化茧课程实施以来,社会上一直有反对意见。反对者一般有两种说法:“政府不应介入青少年生死观的形成,这会导致很多问题”以及“事实销毁机器伴侣的做法不照顾机器人的权利。”
但支持者也提出了反驳:考虑到机器伴侣的低拟人度,在化茧课程中心智崩溃的孩子在面对现实考验时会出现更恶劣的反应。化茧课程具备成熟的干预机制,现实考验则没有这种配套。“反对化茧课程和反对减毒疫苗,在逻辑上是一致的。”至于机器人和AI权利问题,如果机器人及其AI认知的自我存在意义就是监护某个孩子到特定年龄,到时它只会有使命完成的幸福感。“如果化茧课程使用的机器人及其AI没有这种认知,那才是侵犯它们的权利。”
作者:Loaweek、Silent V Es、陈修文-4406、瑶光诗织-4939、孟阳明-7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