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原”武装直升机
钦原 | |
---|---|
基本信息 | |
类型 | 对地攻击武装直升机 |
厂商 | 东方防务、新江南空天 |
乘员 | 可选载人2人 |
首飞 | 2222年 |
服役 | 未服役 |
产量 | 4架 |
现状 | 定型机 |
技术参数(定型机) | |
全长 | 14.3m |
翼展 | 12.8m |
高度 | 3.41m |
空重 | 6.8t |
最大起飞重量 | 12.1t |
最高速度 | 500km/h |
实用升限 | 5000m |
关键设备(定型机) | |
动力 |
|
武器 |
|
航电设备 |
|
反重力 |
|
“钦原”武装直升机是由东方防务设计,并由新江南空天参与研发的一种倾转四旋翼武装直升机。其名称源于中国神话中的同名神兽。
历史沿革
背景和早期研发
进入23世纪,随着青色学说新型高机动不对称战争理论的兴起,在城市、森林等复杂环境下,进行空地一体治安战、反叛乱反游击战的重要性日益凸性,相关装备的研发也成为了热门话题。
东方公司于2205年启动“钦原”项目,提出了一种基于不对称偏转涵道旋翼的新概念直升机设计,旨在结合倾转旋翼机、多旋翼机和传统直升机的特点,配合东方集团PNP智能计算系统支持的高效飞控,设计一种具有高度灵活的机动能力,并能够适应复杂环境,且运营成本相对可控的武装直升机。
然而,这一激进的设计远超该公司的技术积累,导致项目在开发过程遭遇了不小的挫折。2214年,“钦原”原型机进行了首次机械测试,但由于涵道旋翼设计问题,实际稳定性远低于预期。在随后长达数年的改进中,此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试验机成功的起降循环不超过3次,一度导致东方防务资金紧张,外界普遍看衰该项目。
江南空天介入
面对项目拖累整个企业的风险,作为东方防务股东之一的新江南空天选择在2221年介入,直接为“钦原”提供关键的设计的支持,据称此时“钦原”的预期完成进度仍然不足30%。新江南空天利用其经验和技术改进了设计,增加了原本被东方防务认为”没有必要“的辅助控制翼面,并优化了布局和机械设计,有效解决了相关问题,并仅仅在六个月后就实现了首飞,主要性能基本达到了预期设计标志。
竞标驿拓邦机动载具项目
严重的开发超时和对可靠性的担忧一直困扰着定型后的“钦原”,此外,主流观点也对东方防务坚持的战术定位持一定怀疑态度,导致“钦原”始终未能获得正式订单。
2225年年,“钦原”被东方防务公司投标驿拓邦机动载具项目——该项目原本主要针对地面作战平台,而“钦原”是参与投标的唯一一种飞行器,引发了媒体的关注。东方防务表示,“钦原”武装直升机是满足驿拓邦需求的最佳选择,其综合性能成本比任何地面载具都更有优势。
设计特点
结构
“钦原”武装直升机采用了罕见的异形四涵道旋翼布局,较小直径的辅助涵道旋翼位于前侧,大直径主涵道旋翼位于后侧,由连接臂连接,错位排列,并配合后掠辅助控制翼面和水平尾翼;拥有一个串列双座座舱。
动力
“钦原”武装直升机的四涵道旋翼系统中,其中两具安装于后侧的主涵道旋翼直径3米,提供主要的升力和推力;另外两具直径1.3米的辅助涵道旋翼位于前侧,主要进行稳定配平和精密姿态调整。四个涵道旋翼均可以进行180度偏转。该系统使“钦原”能够在悬停模式和高速巡航间平滑切换,提升抗风干扰能力,并保持极佳的指向机动性和灵活性。此外,涵道本身有一定的降低雷达反射截面、抑制噪音的作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钦原”的隐蔽能力。
防护
“钦原”武装直升机采用模块化装甲机身,主要材料为轻质塑料合金,座舱部分具备防弹玻璃塑料,关键位置可以增设模块化冲击吸收瓦和防弹板,主要抵抗小口径武器射击。
武器和作战设备
“钦原”武装直升机的固定武器为机首左侧安装一门20毫米“蜂刺”六管机炮;机身中部设置有收放式武器舱,可以在不影响气动和探测特征的情况下,携带专门设计的三联120毫米无后座力炮在内的火箭、导弹和无人机等多种武器。
“钦原”背部和腹部各有一个收放式防御武器站,集成了”迷雾“反探测干扰系统和反无人机高能微波防御系统,用于削弱敌方防空火力和无人机威胁。
航电设备
“钦原”武装直升机配备基于PNP智能计算系统一体平台的综合飞控和操作系统,支持有人/无人驾驶。机鼻下方的光电探测站和分布于机身的周视阵列,构成了综合光电探测系统。机尾尾舱内设有电磁场探测系统和收放式高亮度探照灯。
战术应用
根据东方防务的相关手册,一种典型的使用方式是独立猎杀-骚扰任务,充分发挥“钦原”武装直升机穿越狭窄的障碍物空隙,隐藏在地形中以规避探测,长距离低空渗透敌方控制区薄弱区域,监视伏击关键交通线路,袭击补给线和集结点等位置的软目标、追击逃散部队,并在打击完成或遭遇危险时迅速撤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