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役制
学役制,即学役公民权制(Academic-Service Citizenship),是一种科国主义中教育高度军备化并将完整公民权利与强制教育义务与教育成就绑定的社会制度。
概念和内容
学役制的核心理念被概括为“权力来自知识,教育就是国防”。在学役制体系下,公民必须通过完成高度严苛的强制义务教育,通过相关测试获取学位或类似认证,即服“服学役”,才能获得完整的公民政治权利、福利保障和社会地位。
学役强制义务教育的内容和评价体系往往带有强烈的实用主义理工倾向。被认为对国家技术经济发展的数理类科目在其中占据很大比重,而人文社科则处于较为边缘的地位,被视为“为数理科目和服务”。
在组织方面,学役制社会通常由国家机关垄断相关教育体系,对各教育机构的资源采用统一计划管理,严禁学役相关的私人或境外教育援助及课业补习,以确保教育自主和平等。教育考试和学术诚信被视为极为重要的问题,往往由严格的刑事制裁加以保障。
在社会文化方面,学役制相比一般的科国主义体系往往还更加严格的限制反科学和奶头乐文化内容,鼓励“有益的”娱乐,如编程游戏、科学纪录片等。
背景和作用
自22世纪初以来,六国垄断以翡翠科技为代表的尖端科技,并直接或间接地对他国实施知识封锁,对教育和科研等方面的平等合作施加了诸多限制。
其中一些强国为确保自身主导地位,还对一些二三线国家进行了有组织的人材掠夺和文化殖民入侵:通过“教育援助”挖角当地有潜力人材,或将其收编,或将其培养当地成亲殖民主义“买办带路党”精英群体,分化民众并维持自身影响力统治;倾销娱乐化、低智化内容(如“奶头乐”媒体),削弱民众的求知欲,鼓励反智民粹和对大国的效忠投降主义。
学役制被认为是这种背景下,二三线科国主义国家的一种极端化的应对措施,旨在通过一种全民知识动员模式,以维护国家知识自主权,同时抵御内部反智主义浪潮。在有限的资源下确保知识传授效率、劳动力质量、选民和官员的素质,以及社会公平。
历史
现状
主要类型
南美社会主义学役制
阿根廷和智利采用的学役制被归为南美社会主义学役制,通常被视为最典型的学役制。
端士公民学役制
22世纪初起,改革后的端士公民兵役义务有时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学役制,即瑞士公民学役。瑞士适龄青年被要求参与兵役筛选,过选者进入军事院校并完成实役,而未过选者被要求完成国家指定分配的军事化管理的教育计划以做为同等服役,而后才有资格自主选择进一步教育计划。端士公民学役制教被认为相对温和。
大吉哈德学役制
大吉哈德学役制是伊盟、印度尼西亚部分地区及巴基斯坦实行的、结合伊斯兰社会宗教文化特色的一种学役制度,被认为为伊斯兰国家在21世纪末“知识动员”,“赶上工业现代化末班车”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吉哈德(جهاد)即圣战,字面意思为“作出一切努力”或“竭力奋争”,其中“大吉哈德”被解释为一种精神上的自我完善。而大吉哈德学役制即将学役体系描述为一种“自我知识圣战”,“同自身懒惰和享乐主义堕落斗争”。
很多观察指出,大吉哈德学役制往往施行的越发不理想,教育资源公平难以保证、学阀把持评价体系等问题十分显著。
影响和争议
在23世纪,学役制引发了广泛的争议,支持观点认为学役制在某些二三线国家捍卫主权和发展权方面的作用不可否认,是“二三线国家为数不多的自主出路之一”。负面观点,特别是来自六国内部,则批评其“对青少年麻木不仁”、侵犯人权,影响社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性。
学役制在科国主义内部也极具争议。传统观点往往认为其罔顾社会科学规律,本质上是反科学、反科国主义的,《理工武疯子治国论》等书阐述了这一观点。但也有不少观点强调科国主义理想状况与实践的差异,并强调对于二三线国家在帝国主义围剿下的“两难境地”而言,学役制做为“生存的争扎,以凡人刷题意志,抗衡列强智能教育的海量投入和知识封锁的高墙”,是一个两权相害取其轻的理性决策。
学役制还产生了很多特别的社会影响:
学役制很大程度上放大了科国主义中有争议的知识理性崇拜导向,完成学役被社会视为一种光荣的“学役荣耀”和“成人礼”行为,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完成或者免于学役者往往受到歧视。这一现像甚至催生了一种艺术符号,在一些作品中,学役制国家被浪漫化为“教育斯巴达、知识乌托邦”或“理性神国、做题家天堂”等形象,甚至影响了一些民众对科国主义的评价。
学役制社会往往有一种将学役制带来的压力转移为对列强知识封锁的抗争乃至仇恨的意识,并在近年来越发上升为一种民族仇恨意识形这种情况也令很多观察感到了担忧。
评价
“这是小国为了活下去做出的挣扎。为国捐躯是没有用的,太简单了,你必须做到比为国捐躯更可怕的事情,也就是学数学。技术落后,死多少人都无法改变战争结果。”————李藏谦
“以学习服役:牺牲少量自由,拯救整个民族”。————智利学役宣传口号
“可以搞文艺,但是没必要,万般皆下品,唯有理工高”
设定技术细节
学役制的核心架构基于远视主义“做题家神国”的极端机械性技官治国理论体系,并结合了23世纪旧世界线共和国援助基金的人材掠夺计划背景;而另一灵感的重要来源是《星船伞兵》中的兵役公民制。